《论语》中的君子与小人浅谈

  |  

大一上论语的智慧选修课论文(90存档)

《论语》中的君子与小人浅谈

作为一部著名的儒家经典,《论语》中许多道理被人们广为称道。在这本书中,孔子曾多次提到“君子”与“小人”。在当今社会,“君子”成了对一个人品行与道德的最高评价与人们所追求的目标,“小人”则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对象。那么,孔子又是怎样理解与评价这两类人呢?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最为推崇的品格就是“仁”,那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大胆的推测,“仁”者为君子,“不仁”者为小人。

然而,这未免过于单一,对一个人的评判是多方面的,不是凭借仅仅一条就能断定的。而且,“仁”的内涵对于我们来说又太难把握。所以下面我便从易于理解的角度切入,浅谈一下自己对“君子”与“小人”的理解。

“君子”在古代,有以下几种意思:品德高尚的人、地位高高在上的人、对人的尊称、对丈夫的称谓。被大家所广泛熟知的是第一种解释。而我们在此谈到的也主要是第一种君子。《论语》在开篇就要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钱逊先生在《论语读本》中提到:人生在世,总希望被人了解,为人所知、所用,尤其是在有了一定成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。“然而在一般情况下,不被人理解,甚至被误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。而“人不知而不愠”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了。从中也能印证孔子心目中“君子”指的是拥有高尚品德的人。而这与之前人们对于“君子”的理解有了不同,也就是说,是孔子促进了这个词语意义的变迁。

“小人”在古代的解释也有很多种:品德低劣的人、平民百姓、对自己的谦辞。但是有人在研究过程中认为“小人”在古代有小孩的意思,但是给出的引证却都是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说法,所以此意还有待商榷。《论语》中很少有单独提及小人的语句,偶有提及,也并非指道德败坏的人。如“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,近之则不逊,远之则怨。”此处的小人应该是指下人、仆人。这句话自然有其局限性。在整本书中“小人”更多是与君子共同出现形成对比的,具体例子会在下面列出。可见,孔子对于小人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。他对于这个词语意思的变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
有这样一组数据:在《论语》中“君子”一词一共出现了107次,“小人”24次,共同出现19次,而“小人”单独出现有4次。有人经过研究认为,在春秋战国时期,君子与小人仅仅只有政治和人物身份角度的概念,而在孔子之后,才有了我们所熟知的内涵。所以说,孔子在这一词义的转变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那么,在孔子看来,君子与小人又有哪些区别?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呢?

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”。在孔子看来,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君子表里如一,行事无愧于心。而小人在做事时却是表面一套,背后一套。就像成语“口蜜腹剑”中的宰相李林甫,他表面上说话像蜜一样甜,但暗地里却隐藏这害人的阴谋。他假意好心建议同僚李适向皇帝上书进言,暗地里却借此宣扬李适不怀好意,让唐太宗疏远了他。李林甫虽然凭借自己的这项“本事”做了十九年宰相,却也从此背负了骂名。与他相比,禁烟名将林则徐就显得胸怀坦荡,是一个真正的君子。他在面对各方面压力时,毅然决定禁烟销烟,在国家陷入危难之际,他写下了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,激励了无数国人。他不畏权贵,只遵从自己的内心,明白什么应该做,什么不该做,这一点值得后世每个人学习。所以说,坦荡的内心是君子的特点,我们无论做什么事,都要尽自己所能做到无愧于心。这样不仅在自己的内心中是平静的,也同样会赢得别人的尊重。

“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;君子怀刑,小人怀慧。”这句话说的是君子想的是道德与法纪,而小人唯利是图。但是我认为此处“小人”理解为百姓更好。追逐利益并非小人的专利,对于每一个普通人,喜欢利益、追求利益是很正常的事。正如一句古语:众生熙熙皆为利来,众生攘攘皆为利往。追求利益不可怕,可怕的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。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。像如今社会上那些为了赚钱不惜造假甚至危害公众安全的人,他们的行为就不是“君子之道”了,而是应当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裁。作为普通人,我们可以不必时时刻刻心里只想着他人而不计较自己的得失,但是在获取利益的同时,也要兼顾他人的利益。我们更应该把法律作为我们的底线,不能见利忘义。当然,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,真正的君子,能够时时刻刻把道德与法纪放在心里,在严格约束自己的同时,也不忘记帮助他人。如果说,不侵犯他人利益是底线的话,那么时时刻刻注重个人修养,助人为乐便是我们应当共同努力而达成的目标了。

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”君子有一个很重要的品德,就是成人之美。在他人做事情时,君子能够尽己所能予以帮助,当别人的目标达成后,他也会为之感到开心。而小人却是相反,他们处于内心的嫉妒,见不得别人的好,一心想着搞破坏,把别人是失败当作笑柄。他们损人不利己却又乐此不疲。就如宋代的奸臣秦桧,在岳飞在抗击金国的战场上屡立奇功,威名远扬时,他却联合一干奸佞之辈,联合害死了岳飞。这种实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,就连当今也有不少。当别人取得些许成绩时,一些人便难以压抑心中的嫉妒,偏要从中作梗,当把别人的好事搅黄后就沾沾自喜。我们在生活中更应该做成人之美的君子,正所谓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,人是社会的生物,我们免不了需要他人的帮助,当别人需要帮助是,我们无动于衷甚至还从中破坏,那么当我们遇到困难后,自然也会举步维艰。当社会上所有人都这样勾心斗角、明争暗斗却没有互助时,这社会也便不会发展。

“君子泰而不骄,小人骄而不泰。”君子之所以能为人所称道,正是因为他们安静泰然而不傲慢,因为真正的实力不是靠嘴说出来的。小人在这方面就远远不及君子了,他们浮躁傲慢,有了一点成就便到处夸耀,似乎想要全世界都知道他们的成就。这种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,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,要时时刻刻保持低调与谦逊。当我们太过张狂时,不仅会遭致他人的反感,过于自负的内心也会把我们引向失败。有句话说得好:“骄兵必败”,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,过于骄傲自负,不把他人放在眼里,甚至到处攻击,那离失败便也不远了。三国时期关羽大意失荆州的事例不必多说,因为他的骄傲自负、自以为是,导致荆州失守。就连他这样的一代英豪都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,作为普通人,我们更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沾沾自喜,忘乎所以。沉稳与低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,当我们真正地沉下心来,冷静客观地分析时局,并做出相应的努力,我们才能更快地走向成功。正如一句话说的“每临大事有静气,不信今时无古贤。”当我们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淡然,才能举重若轻,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。

“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”君子之所以被人们所尊敬,正是由于他们遇到事情不会推卸责任,而是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。与之相比,小人却是从各种客观因素出发为自己找借口,而不是分析自己的错误。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种人,他们自己不求上进,生活窘迫,却时时刻刻在抱怨他人,抱怨社会。他们觉得是别人不赏识自己,是社会不接纳自己。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懒惰或者别的缺点,才让别人对他们敬而远之。而当他们继续抱怨,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。当我们遇到问题时,首先应该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对,而这一点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的确不易。人们经常说,我们总是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,而忽略自己的问题,这就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善于自省的心。当我们能够首先找到自己身上的问题时,对别人的批评才能更好地被接受,而我们,也能更好得到别人的尊重。

以上就是我对于《论语》中“君子”与“小人”的一些思考。当然,这并不全面,但是通过这些研究,我们不难看出,“君子”是孔子极力推崇的一种人格,也是我们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理想状态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完善自己的品行与修养,不断地接近一位君子。

本站总访问量 您是第位访客